分享:
用微薄之力 獻慈愛之心——記第三屆金昌市道德模范蘇玉梅

一個人堅守在同一崗位上,多年如一日兢兢業(yè)業(yè)、任勞任怨,這就是敬業(yè),就是奉獻。金川區(qū)慈善協(xié)會會長蘇玉梅在民政低保工作上十年如一日滿腔熱情、真心實意幫助困難群眾解難事、辦實事,贏得了同事們的肯定和社會的認可。
真心付出就能贏得信任
蘇玉梅常說:“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民政工作者,雖不能為社會做多大貢獻,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。為困難群眾服務(wù)是我應盡的本職,也是我最開心的事。低保工作面對的是城鄉(xiāng)最困難的一部分群眾,只有給予他們關(guān)愛,才能贏得信任。”
2003年6月,金川區(qū)民政局成立城鄉(xiāng)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服務(wù)中心,蘇玉梅從原北京路街道辦事處調(diào)到這里工作。當時國家開始調(diào)整低保政策,對所有困難群眾實行應保盡保。蘇玉梅雖然有社區(qū)低保工作的經(jīng)驗,但驟然加大的工作量,還是讓她感到有點吃力:“當時,中心只有一個主任、兩個工作人員,而全區(qū)有3190多戶低保家庭,為了逐一摸清低保戶的生活狀況,入戶調(diào)查成了那幾年最多的工作。”
蘇玉梅主要負責全區(qū)城鄉(xiāng)低保戶的審核審批和動態(tài)管理工作,逐一審核街道社區(qū)每月報送的低保戶資料,如果遇到有疑問的就再次入戶核實。為了讓困難群眾及時享受到國家的低保政策,她經(jīng)常去低保戶家中了解情況,一次找不到人,就兩次、三次,甚至多次登門了解掌握實情,有時上班時間找不見人、入不了戶的,就利用晚上或節(jié)假日走家串戶。
在一次走訪中,蘇玉梅了解到金川區(qū)龍泉里社區(qū)的王素琴老人,丈夫去世多年,兒子離異,每月僅靠490元遺屬費維持生活,日子過得很艱難。可不幸又降臨這個家庭,一場車禍奪去了老人兒子的生命,留下了年幼的孫子由老人撫養(yǎng),給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。當?shù)弥@一消息后,蘇玉梅及時趕到老人家中,幫助老人填寫了相關(guān)手續(xù),將祖孫倆納入了低保范圍,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困難,幫他們建立了生活的信心,老人逢人便說:“這個閨女給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氣。”
細心服務(wù)就能贏得認可
民政無小事,事事總關(guān)情。
“我們的工作關(guān)系到一些困難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,必須認真細心,也許我們一個小小的疏忽和延誤,可能會誤人一生,就會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聲譽和形象。”這是蘇玉梅經(jīng)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
蘇玉梅深知只有把工作做細了,才能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低保戶的心坎上,讓每一個低保對象都能感受到親人般的關(guān)懷。面對近6000多戶享受低保政策的家庭,她很清楚自己肩頭的擔子有多重,讓每一個前來辦事的低保對象滿意而去,是她最大的心愿。當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來訪時,她會主動將辦事程序、電話號碼等內(nèi)容一一寫在紙上,告訴他們有事多聯(lián)系,盡量讓他們少跑些路、少受點累。
30多歲的小毛,老婆難產(chǎn)導致孩子智力障礙,夫妻二人一邊打工,一邊帶孩子到處求醫(yī),日子過得緊巴巴的。天有不測風云,小毛的母親又患上癌癥,這讓小毛兩口陷入了困境,欠下累累債務(wù),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。蘇玉梅知道后一邊鼓勵小毛兩口子積極面對生活,一邊幫助他家申請了醫(yī)療救助,并根據(jù)政策幫其提高了低保金,幫這個苦難家庭解決了部分困難。
也許是干這一行太久了,蘇玉梅養(yǎng)成了一種職業(yè)習慣,每當看到家庭困難和身患殘疾的人,都想去問問他們是否享受了低保政策。面對群眾,蘇玉梅總是認真傾聽,耐心解釋,心平氣和地同他們交心,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,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。孫琦是一位二級肢體殘疾人,行動不便且一人生活。蘇玉梅在聽說了他的情況后,主動上門服務(wù),按照政策幫他辦理了低保手續(xù)。之后,她還經(jīng)常抽空到他家回訪,幫助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困難,當了解到他需要輪椅代步后,蘇玉梅及時與金川區(qū)殘聯(lián)聯(lián)系,為他爭取了一輛輪椅。
“低保工作涉及千家萬戶,老百姓多得到一絲溫暖,他們對生活就會多充滿一份陽光。”蘇玉梅說。她用自己的熱情、真心和真情,在無形中化解了社會矛盾,被大家稱為“熱心大姐”“知心朋友”。
公心對待就能贏得民心
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解決特困群眾基本生活的有效途徑,是群眾最關(guān)心的難點和焦點,保持一顆公心尤為重要。在低保管理工作中,蘇玉梅堅持做到不越“雷池”半步,決不徇私舞弊,不昧著良心做事,憑著一顆公心,實行“倒排隊”,贏得了大家的好評。幾年來,蘇玉梅審核剔除不符合政策、虛開證明等享受低保的申請者近千人,使國家的低保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實,也使低保資金充分發(fā)揮了應有作用。
由于蘇玉梅始終堅持從公心的角度出發(fā),堅持按政策和程序辦事,得罪了不少同事和親朋好友,一些人不是熱嘲譏諷就是冷臉相加,還有一些人直接在樓道內(nèi)謾罵或到上級部門告狀。對此,她很坦然:“只要用公心辦事、熱心待人,肯定能換取老百姓對黨的感恩之情,受這點委屈也算不了啥。”
徐惠霞是一位單親母親,離婚后獨自帶著上小學的兒子,而后,徐惠霞又因一次意外,頭部受傷,留下后遺癥,需長期服藥治療,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頓。當她因低保問題找到蘇玉梅時,緊張、局促地連手放哪兒都不知道,蘇玉梅耐心了解到情況后,便及時聯(lián)系社區(qū)為她辦理了低保手續(xù)。隨著對徐惠霞家庭狀況的深入了解,蘇玉梅總是盡力幫助她們,不僅幫徐惠霞解決了工作問題,還按照政策幫她家申請了廉租房。得到救助的徐惠霞拉著她的手說:“恩人吶、恩人吶!”熱淚盈眶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,生活信心也為之大增。每當此時,蘇玉梅也感到生活和工作格外充實。
為了健全完善低保工作體系,在全面核查了解的基礎(chǔ)上,蘇玉梅反復總結(jié)工作中的經(jīng)驗,提出并制定了家庭備案、檔案管理、定期通報、交叉互查、社會化發(fā)放、分類施保等配套制度,提高了低保工作的科學性、準確性和有效性。
愛心其實就是一盞燈,一經(jīng)點燃,就會照亮周圍所有的人。“我要多為低保戶干點事,我更希望低保戶的數(shù)量越來越少,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。但只要還有低保戶,我就會盡職盡責幫助他們。”蘇玉梅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,默默履行著她對事業(yè)的承諾,踐行著一個普通黨員對黨的無限忠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