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:
人間自有真情在——記第一屆金昌市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劉淑芳
劉淑芳,女,漢族,群眾,八冶一公司退休職工。曾榮獲第一屆金昌市道德模范榮譽稱號。
她命運多舛,12年前,離異多年的她帶著年僅10歲的兒子走進了現(xiàn)在這個家庭,用自己的勤勞、純樸、善良贏得了家庭成員和眾鄰里的真情。她孝敬老人,對婆婆照料有加,老人患病時,像親生女兒一樣細心照料,為婆婆擦身、喂飯、按摩、吃藥、換洗衣服,老人身體恢復了,自己卻瘦了一圈。2002年,新婚不到一星期的大兒子因車禍身亡,新娘舍不得離開這個美滿的家庭,至今和她生活在一起,婆媳兩人親如母女。她是個熱心人,鄰居家有大小事情,她都主動幫忙,還多次參加社區(qū)組織的幫扶救助活動,捐款捐物合計達1000多元,她的家庭多次被評省級“五好文明家庭”。

劉淑芳是金昌市金川區(qū)桂林路街道寶林里社區(qū)的一名普通婦女,今年52歲,她來自一個特殊的家庭,也有著一段特殊的婚姻經歷。多年來她勤勤懇懇,任勞任怨,贏得了家庭各成員和眾鄰里的高度贊譽,大家都說她是一位尊老敬老的好媳婦、好公民。
18年前,經人介紹,離異多年的她帶著年僅10歲的兒子走進了有著同樣經歷并且有一個16歲兒子、68歲老母的王樹華家。俗話說“不是一家人,不進一家門”。面對這樣一個五口之家,面對自己的第二次婚姻,她暗暗下了決心,一定要將這個支離破碎的家支撐起來。
婚后的家庭生活是緊張而忙碌的。由于丈夫是金川公司龍首分局的一名民警,工作非常繁忙,并時常出差,家庭事務基本靠她一個人打理。那時她還在八冶一公司工作,工資待遇不高,工作卻很辛苦。但無論多么勞累,她總是盡力把一家人的生活打理的有條不紊。房屋由原來零亂不堪變得整潔有序,寬敞明亮,一日三餐也變著花樣兒做,短時間內她贏得了家人的尊敬與愛戴。

生活上,她總是禮讓三先,先照顧老人,然后是丈夫、兒子,最后才是自己。人都說后媽難當,你做的再好也不行,由其是十五、六歲的年齡是最叛逆的年齡,可這種情形在她們的大兒子的身上持續(xù)的時間并不長,她把孩子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,生活上處處關心他,她用真情感動了他,母子相處不到半年,他就主動由叫她“劉姨”改口叫她“媽媽”,并且她們的關系非同尋常,在別人眼里跟親娘倆沒什么區(qū)別。兒子有什么事都跟她商量,讓她的丈夫王樹華好“嫉妒”。王樹華常跟在后邊問,“你們娘倆說啥呢?讓他聽聽”。兒子一臉的壞笑:“不告訴你”。兩個兒子在她們的教育引導下跟親兄弟沒什么兩樣。一家人出來散步時,她常常被兩個兒子每人一只胳膊拽著,讓鄰居們很羨慕。她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報。
家庭和睦、幸福使她的丈夫在工作苦著、累著的同時也體味著無盡的幸福和歡樂。他總是一臉的滿足:“她們真是相見恨晚呀!你簡直是她們家前世修來的福!她不知道怎么感激你才好。”婆婆性格剛直,一向逞強好勝,丈夫擔心婆媳之間會產生矛盾,可是,十多年過去了,她們不但沒紅過臉,而且關系一天比一天親。每到星期六,她都帶婆婆去洗澡,并給老人渾身按摩;遇著天不好的時侯,她就在家里燒水給她洗澡、按摩,長期以來,婆婆對她也產生了依賴心理,時不時還在她跟前撒嬌呢。
婆婆是個閑不住的人,經常撿一些啤酒瓶、廢紙箱等在家里積存起來再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,她擔心婆婆的身體吃不消,不讓她干,可幾番勸說都無濟于事,最后,她只好幫婆婆在陽臺上認真清理,完后再陪婆婆去賣。有一次,她下班回家后,見婆婆沒在家,就急忙到小區(qū)去找,到那一看,發(fā)現(xiàn)她正專心在垃圾桶跟前撿“垃圾”,她拉著婆婆的手說:“媽,回家吧,你該歇歇了。”婆婆卻執(zhí)意不肯回去,說:“你看還有這么多寶貝呢,咱多干一會兒,就能多掙幾個錢。”她只好默黷地幫婆婆撿拾“寶貝”。她知道婆婆所決定的事別人很難改變。婆婆節(jié)儉,卻不摳門。

她把婆婆的身體看得很重,在生活上、飲食處處關心她,照顧她。她常常想老人年齡大了,應該在家享享清福了,只要她有個好身體,有份好心情,她的付出就沒有白費,她也就心滿意足了。
婆婆心直口快,愛發(fā)牢騷,有時為了一點小事也會發(fā)脾氣,對這些她并不計較,而是等婆婆說完了,再慢慢地跟她解釋,講明事情的原委。用她自己的話說:“老人跟小孩子一樣,得哄”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婆婆的身體每況愈下,時常患病,需要精心照顧,丈夫心里過意不去,她總勸告他:“你安心上班吧,媽交給她就行了”。有一次,婆婆患重病住進了醫(yī)院,在醫(yī)院治療的那段日子里,生活一時半會兒不能自理,她就像親生女兒一樣細心照料,每天往返于醫(yī)院與家中,為她擦身、做飯、喂飯、吃藥,換洗衣服,陪她聊天、按摩,并安慰她說:“沒事的,吃點藥,打點針就好了,您可千萬別瞎想”。因為婆婆手腳不靈活,吃飯時總掉飯渣,喝湯、喝水時總往外流,老人家自己都不好意思,可她從來沒有怨言,跟喂小孩一樣精心照顧她,時不時還要哄著她多吃,從不嫌麻煩。在她的精心照料下,婆婆的身體恢復得很快,而她自己卻瘦了一圈。娘家人和丈夫看了都很心疼,而她卻對他們說:“給老人盡孝是她們應該干的,誰都免不了要走這一步”。
在她和丈夫的精心養(yǎng)育下,2002年,她們的大兒子成家了,可不幸的是,新婚不到一星期,兒子就因車禍而身亡,新娘因舍不得離開這個美滿的家庭至今還和她們一家生活在一起,小婆媳兩人也親如母女,更象朋友。
“家和萬事興”。家在吐哈油田的王樹華的弟弟,一提起她這個嫂子就贊不絕口。由于她的這種榜樣作用,兄弟、妯娌之間互相信任,相扶相攜,她們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,也給了老人很大的安慰。
她是個熱心人,鄰居家有個大小事,她都主動去幫忙。鄰居家有了婚喪嫁娶,她總是第一個出現(xiàn),幫著刷碗擇菜,接待客人。誰家急需用錢,她總是熱心盡量相助。
在社區(qū),她也是一個積極分子,每有活動,總是踴躍參加,她參加的金川集團公司老年大學舞蹈班多次在省上獲獎。她也熱心于公益事業(yè),多次參加社區(qū)組織的幫扶救助活動,捐款捐物合計人民幣2000多元。
她是一位普通的婦女,但是她用一個女人特有的賢惠、勤勞、善良、樂觀,繼承和發(fā)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用她的真誠和愛心感染了周圍所有的人,她們一家人和和睦睦,日子過的有滋有味,她相信,將心比心才能換來真心。日子越過越好。在這里,她倡儀所有的家庭都要繼承和發(fā)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(tǒng)美德,用真情和愛心尊老敬老。她祝愿所有的家庭生活幸福美滿,日子越過越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