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:
“媽,我回來了,我給你做涼面吃。”老人的兒媳李小平扶著老人慢慢起身,兩人相攜走進院子。誰能想到,這樣溫馨的畫面,背后藏著十二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。
初見李小平,她正坐在婆婆的身邊,給老人梳著頭,輕聲細語地說著話,臉上滿是溫柔與耐心。“婆婆也是媽,她含辛茹苦養(yǎng)大我丈夫,如今我丈夫走了,我就是她的親閨女,就該替他好好照顧媽,守好這個家。”李小平紅著眼眶,語氣卻異常堅定。2013年,公公和丈夫相繼離世,留下如今92歲高齡的婆婆和兩個兒女。面對親友“改嫁吧,別被拖累了”的勸說,李小平毅然選擇堅守,這一守,就是十二年。
每天凌晨5點,天還未亮,李小平就摸黑起床,開始一天照料婆婆的工作。舀溫水為婆婆漱口擦臉,用熱毛巾擦拭手腳,再細心地涂上護手霜,這些流程,十幾年從未間斷。
“我多做點,媽就能舒服點。”李小平樸實地說道。為了讓婆婆吃得順口,她變著花樣做飯,春天挖蒲公英煮粥,夏天摘槐花蒸窩頭,秋天曬蘿卜干做臊子,冬天把羊肉剁成泥煮爛面,每頓飯都要吹涼了喂,有時老人胃口差,她就蹲在床邊輕聲哄著。
“李小平對婆婆的照顧,那真是沒得說。”鄰居王大媽感慨地向記者說道,“有次我看見她給婆婆剪趾甲,那么仔細,連親閨女都難做到。”農忙時節(jié),李小平凌晨四點就下地割麥,中午還要趕回家給婆婆做飯。逢年過節(jié),她給婆婆換上新做的鞋子,比給自己買東西還上心。
在她的悉心呵護下,92歲的婆婆面色紅潤,精神矍鑠,屋里沒有一絲異味,連村醫(yī)都不禁感慨:“臥床老人能保養(yǎng)得這么好,全靠兒媳的耐心啊!”
除了生活上的照料,李小平更注重老人的心理安慰。她把婆婆年輕時的照片擺在床頭,有空就陪老人回憶往事。說到開心處,婆媳倆一起笑,說到傷心處,她輕輕抹去老人眼角的淚。這份超越血緣的親情,在歲月的流逝中愈發(fā)深厚。
在李小平的言傳身教下,兒女們從小懂得孝敬奶奶。村委會多次授予李小平“孝老愛親模范”稱號,面對榮譽,她總是紅著臉說:“這是當兒媳的本分,老人養(yǎng)我們小,我們就得養(yǎng)她老。”
如今,李小平的故事在十里八鄉(xiāng)傳為佳話,她用農村婦女特有的堅韌與善良,詮釋了“百善孝為先”的傳統美德,也用實際行動證明,婆媳之間沒有血緣,卻能以心換心,用愛織就比血緣更深厚的親情。
當記者問她累不累時,李小平望著靜坐在炕上的婆婆,眼里泛著光:“只要媽在,這個家就完整,再苦再累都值得。”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,李小平的故事,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最純粹、最美好的一面,那是歲月長河里最動人的堅守,是平凡日子里最厚重的傳承。